馬凡氏症 Marfan Syndrome (MFS)


簡介、病因

  馬凡氏症是一種系統性的結締組織病變,古時候的劉備(傳言其雙手過膝),及高瘦的美國總統林肯均被懷疑為馬凡氏症候群之病患。最早於1896年由法國小兒科醫師 Marfan 提出臨床報告。馬凡氏症患者在臨床上具有骨骼系統、眼睛系統、心血管系統等三大方面臨床特徵,目前已知約70%~93%馬凡氏患者是因為位於第15對染色體上的fibrillin-1 (FBN1) 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,帶有此基因突變者均會發病,但是依據基因突變點的不同,臨床症狀也有相當大差別,甚至同一家族中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,嚴重者可能出生即有生命危險,輕微者早期幾乎不具任何症狀。


發生率、遺傳模式

  馬凡氏症的發生率依國外統計約為1/10000,而且不具有人種或性別差異性,國內並無相關統計資料,但依照台北榮總患者人數估計,國內發生率約與國外相當。馬凡氏症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,因此如果雙親中有一人患有此症,其子代不分性別,每胎皆有50%的機會患有此症。


臨床症狀及診斷

  臨床診斷標準根據 1996 年 DePaepe 等人所提出的主要及次要特徵作為診斷的參考:


一、 骨骼系統

1. 主要特徵

  • 胸腔骨骼異常:胸骨突出或凹陷(雞胸或漏斗胸)
  • 上下半身比例縮減( < 0.85/成年及年長之兒童)、展臂長與身高之比值過高( > 1.05)
  • 因為四肢骨骼過度生長,因此具有蜘蛛狀手指,使得手腕有Walker-Murdoch之特徵(當一邊手掌握住對側的手腕時,其姆指與小指能夠重疊在一起);姆指有 Steinberg特徵(指在沒外力的協助下,當手姆指可以向尺骨側彎曲時,可以超出掌面)
  • 脊柱側彎(scoliosis)、脊柱後凸(kyphosis)或脊柱脫位(spondylolithesis)
  • 肘關節伸展程度減小( < 170 度)
  • 扁平足
  • 髖骨突出(protrusio acetabuli)

    2. 次要特徵
  • 漏斗胸嚴重程度中度
  • 關節過動(hypermobility)
  • 高而呈拱形的上顎及發育不全的下顎、牙齒排列擁擠
  • 臉部特徵:頭骨細長(dolichocephaly)、Malar hypoplasia、眼球內陷(enophthalmos)、下顎後縮(retrognathia)、眼瞼下垂、眼裂。


    二、 眼睛系統

    1. 主要特徵
  • 水晶體異位(ectopia lentis):容易引發高度近視、視網膜剥離、青光眼、白內障

    2. 次要特徵
  • 異常平坦角膜
  • 眼球軸長過長
  • 虹膜或睫狀肌發育不全


    三、 心血管系統

    1. 主要特徵
  • 升主動脈擴張
  • 主動脈管壁有裂縫、剥離

    2. 次要特徵
  • 二尖瓣脫垂、閉鎖不全
  • 肺動脈擴張(40歲以前且無其他影響因素)
  • 二尖瓣鈣化(40歲以前)
  • 其他動脈擴張或破裂(50歲以前)


    四、 其他

    除了主要三大系統的臨床表現外,其他的系統也有一些臨床症狀

    1. 肺臟:自發性的氣胸、肺尖的水泡
    2. 皮膚包膜:皺縮的紋路(非壓迫、懷孕或體重減少所引起)、週期性或割口性的疝氣
    3. 腰椎部位的硬腦膜膨大(lumbosacral dural ectasia),這是三大器官系統以外的主要標準,可以利用CT或MRI來檢查。


      馬凡氏症臨床特徵中,心血管的病變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,最常見的是主動脈瘤、主動脈管壁剥離、二尖瓣脫垂及閉鎖不全所造成的回流。目前已有藥物可以延緩心血管症狀的發生,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馬凡氏症患者有相當大的幫助。最常用的藥物是proprannolol,這是一種已經被使用很久的藥,主要可以減緩心跳的速度,並減少心臟的收縮力,藉此減少血流對升主動脈的衝擊,進而避免主動脈瘤的破裂,長期使用後需注意不可貿然停藥,否則將有心律不整的危險。
  •  

     

    ◎歷屆考題:

    (C) 9.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「馬凡(Marfan)症候群」的主要症狀之一? (A)往往會有心臟及骨骼方面的問題 (B)往往會有眼睛病變的問題 (C)常會有無法隨意控制且快速的抽搐動作 (D)懷孕時容易面臨致命的心血管病變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靜靜地聆聽 的頭像
      靜靜地聆聽

      教甄fighting

      靜靜地聆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